自互聯網誕生以來,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,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網絡世界中進行工作、學習、社交等一切生活中的行為。由于互聯網的特性,我們可以在網絡中拋開現實的束縛,活出第二個人生,這一切的基礎也正是每個人的信息都被很好的保護,但最近爆出的隱私數據泄露與大數據殺熟也讓人明白,網絡中并非風平浪靜的地方。
我們在登錄一些需要注冊的網站之時,在注冊過程中,便已經把自己的信息有意無意的交到了網站的后臺之中,而用戶也本能的相信網站不會輕易泄露自己的信息,但是這種信任機制顯然是極為脆弱的。
網絡中最常見的事故:數據泄露
網絡中令人拋開現實的環境是網絡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,而除了讓普通群眾感受到便利之外,也讓一些心懷不軌之人得以趁虛而入。網絡隱私數據泄露便是其中之一,并且也是目前網絡上最常見的事故,當然有些數據泄露只是意外。
但不管怎樣,隱私數據的泄露不僅會威脅到一個普通用戶的網絡賬戶安全,更會直接影響到其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Facebook用戶數據泄露更是讓全球用戶紛紛自危,不少知名人士更是宣布從Facebook退出,揚言保護自身隱私數據安全。
說起隱私數據泄露的具體危害,大概可以羅列出以下幾條,其一是可能會導致用戶金融賬戶如支付寶、微信支付、網銀等賬號與密碼被曝光,會被其他人拿來進行金融犯罪與詐騙;其二是用戶虛擬賬戶中的虛擬資產可能被盜竊、變現;其三則是隱私數據的泄露會導致大量廣告、垃圾信息、電商營銷等發送給用戶,給用戶生活上帶來極大的不便。
當然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了幾條,隱私數據泄露的危害當然不僅如此。并且由于網絡上依然缺乏有效的手段阻止此類事件的產生,因此數據泄露時有發生。
數據泄露大多源自內部
在2017年,更是數據泄露最為猖獗的一年。根據金雅拓(Gemalto)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“2017 Po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actices Take a Toll”顯示,2017年僅上半年被盜的數據,就已超過2016年全年被盜數據的總量。
2017年1月到6月,平均每天有1050萬條記錄被盜。盡管很多數據泄露來自于外部黑客攻擊所致,但所造成的記錄被盜或遺失,僅占13%;相比之下,內部惡意泄露、員工疏忽無意泄露等造成的卻占19億被盜數據中的86%。
從這些數據也說明了,在隱私泄露問題上,相較于黑客的攻擊,由內部泄露所造成的數據被盜比重更大。而這也是目前缺少有效監管的一個不可避免,卻又不得不重視的問題。
數據的收集本身是有利于企業以及用戶雙方的,這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為用戶服務。如果沒有數據泄露,這似乎也是完美的方案,用戶通過提交自己的數據,來獲得更優質的服務。但是現實顯然沒有這么簡單,也許用戶得到的是更為糟糕的體驗。